收藏本站
我的資料
   
查看手機網站
其他賬號登錄: 注冊 登錄
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漫談艾灸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14-12-02 09:27

不久前,遇到一個曾患屈指肌腱腱鞘炎的中年女患,與幾個女士同行,人手一把艾條。打過招呼,我問:“怎么每人都買一把艾條?”答曰:“上個月我患腱鞘炎,你給我打了一針封閉,又讓我用艾條熏烤,現在一點也不痛了,拇指功能也正常了,姐妹們都覺得艾灸起作用,這不,就一起去藥店買了些。”
   于是我慨嘆:很多學過半拉子中醫、西醫的人多不相信艾灸,倒是我們老百姓特信,并將其付諸于防病治病養生的實踐中。
   艾灸起源于遠古時代人類掌握用火之后。現在的教科書中,提到灸療的產生,往往這樣介紹:原始人類由于肢體怕冷,本能地會用火去熏烤取暖,偶然的灼傷了某一部位,發現緩解了某些疼痛癥狀。這種經驗積累得多了,便逐漸從無意識轉為有意識的行為。于是,燒灼治病的灸療法便慢慢被人類發現了。這樣理解雖然想象的成分更大一些,但從邏輯上來言,并沒有什么問題,也符合醫療經驗積累的模式。艾灸療法在春秋戰國時代已頗為流行。 春秋時代的《詩經·采葛》載:“彼采艾兮”。西漢《毛亨毛萇傳》載:“艾所以療疾”。《孟子·離婁篇》載:“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見艾灸療法在春秋戰國時代已頗為流行,因此,用艾灸治病的起源也當在西周之前。
   艾灸又名灸療。它使用艾絨或其他藥物放置體表的腧穴或疼痛處燒灼、溫熨。借灸火的溫和熱力及藥物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以溫通經脈、調和氣血、協調陰陽、扶正祛邪,達到治療疾病、防病保健、養生美容之功效。《黃帝內經》的《靈樞·官能》說“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醫學入門》亦說:“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可見灸法很早就被人們所重視。由于其安全性高、無毒副作用,因此流傳很廣。
   我國古代醫家中早就認識到預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學術思想。艾灸除了有治療作用外,還有預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這在古代文獻中有很多記載。《備急千金要方》有“凡宦游吳蜀,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說明艾灸能預防傳染病。《針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預防中風。民間俗話亦說“若要身體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絕,一切災病息”。因為灸療可溫陽補虛,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氣常盛,而胃為水谷之海,榮衛之所出,五臟六腑,皆受其氣,胃氣常盛,則氣血充盈。命門為人體真火之所在,為人之根本,關元、氣海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命門、關元、氣海三穴可使人胃氣盛,陽氣足,精血充,從而加強了身體抵抗力,病邪難犯,達到防病保健之功。現如今,灸療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為重要保健方法。
   現代醫學認為艾灸的作用:
   1、溫熱刺激效應
   灸療是一種在人體某特定部位通過艾火刺激,以達到治病防病目的的治療方法。艾灸刺激不僅涉及肌肉淺層,也涉及深層。正是這種溫熱刺激,使局部皮膚充血,毛細血管擴張,增強局部的血液循環與淋巴循環,緩解和消除平滑肌痙攣;使局部的皮膚組織代謝能力加強,促進炎癥、斑痕、浮腫、粘連、滲出物、血腫等病理產物消散吸收。同時又能使汗腺分泌增加,有利于代謝產物的排泄;還可引起大腦皮層抑制的擴散,降低神經系統的興奮性,發揮鎮靜、鎮痛作用。
   2、經絡調節作用
   經絡學說是中醫針灸學說的重要內容,也是灸療學的理論基礎。人是一個整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是互相協調的,這種互相協調關系,主要是靠肌體自控調節系統實現的。皮部起著接收器和效應器的作用,經絡起著傳遞信息和聯絡的作用,頭腦綜合分析處理信息、發出指令、起著指揮的作用。經絡是一個多層次,多功能、多形態的調控系統。因此在穴位上施灸時,由于艾火的溫熱刺激,可產生相互激發、相互協同、作用迭加的結果,導致生理上的放大效應。
   3、其它作用
   灸療的治療作用還可以通過調節人體免疫功能實現,而且這種作用呈雙向調節的特征,即低者可以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因為艾灸施于穴位,首先刺激了穴位本身,激發了經氣、調動了經脈的功能、使之更好的發揮行氣血和調陰陽的整體作用,而且激活某些酶類參與機體的免疫調節,因而對疾病的治療具有明顯的調節作用。
   艾灸用于家庭養生保健、治療常見病有很多,操作簡單,效果好。艾灸穴位都是比較容易找,操作簡單。對一些常見病及亞健康狀態都有好處,下面介紹一些常見情況的艾灸穴位:
   1、慢性鼻炎:印堂 迎香 鼻通
  2、眼部干澀、 疲勞、 防治近視:印堂 睛明 四白 魚腰 太陽
  3、延年益壽保健灸:足三里 氣海 關元。
  4、脾胃病: 脾俞 胃俞 中脘 足三里。
  5、頸椎病:大椎 肩井 風池 阿是穴。
  6、腰痛(骨質增生、腰肌勞損、椎間盤突出):阿是穴(腰部肌肉激痛點、壓痛點)腰陽關腎俞穴 夾脊穴。
  7、肩周炎:肩井 肩隅 肩髎 阿是穴。
  8、膝部關節病:內外膝眼 委中穴 阿是穴 陽陵泉 足三里 陰陵泉血海
   9、足跟痛:阿是穴 昆侖 照海
   10、婦科(痛經、盆腔炎):關元 神闕 三陰交 腎俞 大腸俞。
   11、男科(陽痿、前列腺炎):關元 腰陽關 三陰交 阿是穴:腰骶區域。
   需要進行艾灸的朋友,可到縣醫院康復科請專業醫生確定腧穴定位,掌握操作方法。
   艾灸方法很多,我推薦使用艾條溫和灸與使用艾灸盒溫灸。
講幾個艾灸的小故事:
   故事一:《舊唐書》記載,柳公度年八十余歲,步履輕便,別人向他請教養生之術,他說:“吾初無術,但未嘗以元氣佐喜怒,氣海常溫耳。”柳公度就是經常用艾灸氣海以防病延年的。
   故事二:南宋紹興年間,有一個叫王超的江洋大盜,無惡不作。他年輕時曾經遇到一個得道的異人,傳授給他一套“黃白住世之法”。王超按照這套方法修煉,年過九十還精神飽滿,肌膚腴潤,健步如飛。后來犯案被抓,判了死刑。臨刑前,監官問他:“你這么高的年齡,還有這么好的身體,有什么養生秘術嗎?”王超回答說:“秘術我沒有,只是年輕時師傅教我在每年的夏秋之交,在小腹部的關元穴,用艾條施灸千炷。久而久之,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熱,幾日不吃飯也不覺得餓,臍下總是像有一團火那樣溫暖。你難道沒有聽說過嗎?土成磚,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之力啊!”王超被處死后,刑官讓人將他的下腹處剖開,看見一塊非肉非骨之物,凝然如石,這就是長期用艾火灸出來的。
   故事三:相傳日本德川幕府時代江戶有一老壽星萬兵衛與其妻、其子、其孫一家人皆活百余歲,個個精神矍鑠,健步如飛。問其長生之術,答曰:“祖傳每月初八連續灸足三里穴,始終不渝,僅此而已。”在氣候寒冷的日本北部,人人都喜歡灸足三里作為補身長壽之術,有“勿以不灸足三里者為伍”和“不灸足三里勿作旅人”的說法。其實此灸法乃由我國所傳,早在唐代名醫孫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其本人經常灸足三里,活至102歲。這正是古代養生家所推崇的疤痕灸,使灸疤延久不愈,可以保健延年。
   艾灸適宜的兩類人群:一、想把健康長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人。二、想擺脫各種慢性病折磨的人。艾灸不適宜的兩類人群:一、把健康長壽寄托在醫院和醫生身上的人;二、渴望在很短時間內把各種慢性病治好的人。
   特別告示:一、取穴準、操作穩、有了燙感退兩分。二、通風、防火、防燙傷。三、堅持、堅持、再堅持。

文章分類: 健康園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