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有病 受傷的不只是牙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16-02-13 08:22 牙周炎會加重糖尿病 李先生剛40歲,患糖尿病多年,血糖控制并不十分理想。同時,他的牙齒狀況也十分糟糕,相繼出現松動、脫落。在接受口腔科醫生治療的過程中,他了解到,原來血糖控制不佳與牙齒的松動、脫落之間有著很大的關系。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牙周炎與糖尿病之間存在關系。糖尿病患者牙周炎的患病率是正常人的2.1~3.0倍,其牙周破壞程度亦明顯重于非糖尿病者。這種現象的病理機制可能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的白細胞趨化,吞噬功能缺陷,組織內血管基底膜的改變,膠原合成減少,骨基質合成減少以及免疫調節能力下降,使患者的抗感染能力下降,組織愈合發生障礙。鑒于上述研究,有學者建議將牙周炎列為糖尿病的并發癥。如果糖尿病患者對此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結局很可能就像李先生一樣,很早就會出現牙齒缺失。 反之,牙周感染也會影響到血糖的控制以及增加糖尿病并發癥的風險。有研究發現,牙周治療及輔助使用抗生素,可以通過減少牙周致病菌及控制炎癥,減少重度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抵抗,從而改善血糖指數及患者病情。另一項臨床研究發現,治療牙周疾病可以使血糖濃度平均下降17.1%。 除牙菌斑有助治胃病 小王是個急性子,每次刷牙都急匆匆,有時候還會忘記。他患慢性胃炎五六年了,多次治療后效果都不理想。小王無論如何也想不到,他的口腔健康狀況與胃病有關。 幽門螺桿菌是慢性活動性胃炎的病原菌,也是消化性潰瘍的重要致病因子。近年來的研究證實,口腔是幽門螺桿菌隱藏的“基地”,97.5%的慢性胃炎患者口腔中可以檢測出幽門螺桿菌,其存在于牙菌斑、唾液、舌背黏膜、頰黏膜及腭黏膜等部位,尤以牙菌斑中檢出率最高(94.4%)。 臨床研究表明,胃中幽門螺桿菌的清除率與口腔中幽門螺桿菌的清除率呈正相關。也就是說,若想提高胃黏膜幽門螺桿菌的根除率,就必須降低口腔內幽門螺桿菌的數量。有試驗證實,口腔幽門螺桿菌陽性患者用藥1年后,幽門螺桿菌根除率顯著低于口腔幽門螺桿菌陰性患者。原來治療胃病不能只盯著胃部,在積極治療胃病的同時,還應注意控制口腔內的牙菌斑。 治好牙周病可防冠心病 心腦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礎是動脈粥樣硬化,而炎癥是動脈粥樣硬化的特征之一。牙周疾病作為慢性炎癥性疾病,可能對動脈粥樣硬化產生重要的影響。牙周病細菌可直接侵入血管內皮細胞,并在細胞內復制,導致局部炎癥反應。同時,細菌本身對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促成了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在心臟病患者中,91%的人患有中度或重度牙周炎,在沒有心臟病的人中,只有66%的人患有牙周炎。同時,牙周炎也會增加腦卒中的危險性。國內外學者的研究還發現,牙周干預治療可降低冠心病相關的血清炎癥指標,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從而降低冠心病的風險。 孕婦有牙周炎易早產 準備懷孕的女性接受牙周檢查和治療既可降低妊娠期牙齦炎的發生率,又能減少未來嬰兒出現早產的風險。 國外學者的研究顯示,重癥牙周炎的孕婦發生早產低體重新生兒的概率,為牙周健康孕婦的7.5倍,大于吸煙、飲酒的影響。那些妊娠期間牙周病加重的產婦,其風險甚至高達10倍。在早產孕婦的羊水中可培養出牙周致病菌,提示當母親患有牙周炎時,牙周致病菌可能會經血流直接侵入胎盤,同時機體會對細菌發生免疫應答反應,產生炎性物質,導致胎膜發炎、炎性羊水增多、子宮收縮增加、誘發早產等不良妊娠結局。 (來源于網絡《知識與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