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我的資料
   
查看手機網站
其他賬號登錄: 注冊 登錄
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安全合理用藥常識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17-11-24 18:32

安全合理用藥常識

一、什么是合理用藥?

合理用藥是以當代系統的醫學、藥學、管理學知識,明智地使用藥物,以符合安全、有效、經濟的綜合目標。為了保證合理用藥,醫、藥、護、技、管理者、病人或其監護人要在職責范圍內參與用藥流程,并形成完整的用藥系統。完整的用藥流程包括正確診斷、對癥下藥、正確開方、妥善配藥、病人遵囑、治療得到跟蹤處置等環節。合理用藥反映了為民謀利、以人為本的科學理念。違反安全、有效、經濟的綜合用藥目標就是不合理用藥,其主要原因是醫患雙方合理用藥的概念不明確,藥物治療未形成完整的系統,以及用藥流程中有脫節現象。

二、普通感冒不要濫用抗菌素

許多人得了普通感冒后,常常不去醫院就診,而是自己服用一些解熱鎮痛藥、抗菌素或中藥來治療。雖然有時可以使病程縮短,但也會帶來一些問題,尤其是抗菌素的使用--患了普通感冒非要服用抗菌素不可嗎?
 由于約70%—80%的普通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因此,絕大多數情況下即使不使用抗菌素,疾病也能痊愈。事實上,現在也已經有很多人感覺到,感冒后服了很多抗菌素,效果并不明顯,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感冒大多數為病毒所引起,抗菌素并沒有治療作用;更令人擔憂的是不該用抗菌素而隨意濫用,其結果是不但沒有治療效果,還導致了大量耐藥菌株(據統計,目前有80%的葡萄球菌對青霉素耐藥)的出現。而且,濫用抗菌素還會造成體內正常菌群失調,使一些非致病菌成為致病菌,從而使病情加重。
 那么,得了普通感冒,到底該如何治療呢?通常以對癥治療為主,還可以服用大劑量的維生素C。這是因為大劑量的維生素C(500mg—1000mg)能有效幫助合成抗體,激活白細胞,全面增強人體的抵抗力。此外,維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當患傷風感冒時,中性白細胞會釋出大量氧自由基及氧化性物質,從而引起相關癥狀,而白細胞內的維生素C則能阻止這些有毒物質跑到白細胞之外。感冒時白細胞內的維生素C濃度會大量降低,如果補充大劑量維生素C(每天1.0—6.0g),則能維持白細胞內維生素C的濃度,減輕癥狀。
 由此可見,患了普通感冒,特別是癥狀不重時,不要隨便服用抗菌素。由于抗菌素往往具有多種毒副作用并可引起過敏反應等,而且濫用抗菌素還容易引起細菌耐藥,因此建議大家千萬不要濫用抗菌素;即使需要服用此類藥物,也應在醫師指導下,按療程服藥。

三、生活中常見的無效用藥

隨著常用藥物進入家庭,許多人對一般常見病,都自己買藥服用。但往往對一些藥物的“關鍵”又不甚清楚,造成了許多無效用藥甚至產生抗藥性的情況,為此,應當引起重視。如果你有下面幾種常見的無效用藥情況,不妨改進一下:

流感患者使用抗生素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種上呼吸道感染,通常有甲、乙、丙三型,常因變異而產生新的亞型引起流行。目前,流感患者使用抗生素現象很普遍,不僅多見于個人自用,甚至一些醫生治療流感也常用抗生素。但是,抗生素對流感治療是無效的,只有并發細菌感染時,方可考慮使用抗生素。

功能性腹瀉不應使用抗生素

腹瀉一般分為感染性腹瀉和非感染性腹瀉,前者應選用抗生素,而后者用抗生素則無效。消化功能紊亂可由飲食不當、食物過敏(對牛奶、魚蝦過敏等)、生活規律的改變、外界氣候突變等原因引起,此類腹瀉使用抗生素均無效,應當采用飲食療法,或服用一些助消化藥物。

丙種球蛋白預防傳染病

丙種球蛋白對部分傳染病有預防作用,如:麻疹、甲型肝炎、脊髓灰質炎、風疹等。對于與上述病人有接觸者使用丙種球蛋白亦有效。但丙種球蛋白對乙型肝炎、流感、水痘、普通感冒、流行性腮腺炎則無效。

皮炎、瘙癢癥用激素

由于腎上腺皮質激素具有抗過敏、抗炎作用,因而對某些皮膚疾病、瘙癢癥有一定的療效,但大多數情況下使用是無益的。此藥長期使用或經常使用,可能誘發感染,影響生長發育,甚至導致潰瘍或不愈。因此,患有皮膚病、瘙癢的患者不要首先選用激素或激素制成的外涂藥,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此類藥。

四、中西藥用藥的準則

非處方藥可自行購買,雖然相對較安全,但吃藥前應特別注意包裝上的說明及標示,如用法、用量、服用時間、適用癥狀、效果等,不可隨意服用。

服西藥
1 一般人用藥

⑴肝、腎功能異常等特殊體質的人,用藥須特別小心。阿斯匹林對胃腸道有較大的刺激,建議飯后服用,腸胃狀況不佳者不可過量。服用膠囊或其他特殊藥品時,除非醫生特別交代,否則不可咬碎、磨碎或掰開服用,以免影響療效。
 ⑵嚴格遵守服藥時間,不可擅自提前或挪后。
 ⑶藥丸請用溫開水送服,切勿干吞,也不能用茶、牛奶、飲料等送服。
 ⑷吞食膠囊前先喝水潤滑食道,以免造成膠囊粘在食道中發生意外。
 ⑸有些藥物服用后不可立刻躺下,以免造成食道灼傷等,請遵醫囑。
 ⑹服藥后不可飲酒,不可喝含酒精的飲料,也不能吃葡萄柚,因為酒精極易增強藥物的副作用,而葡萄柚含黃酮類成分,與特定的藥物同時進食會有藥物過量的危險。
 ⑺服用有沉淀物的藥液時,吃前應先搖勻,以保證藥量正確。
 ⑻定時、定量服用藥物,不可過量。
 ⑼吃剩的感冒藥,切勿讓其他感冒患者服用。即使同為感冒,其病因及個人體質也各不相同。
 ⑽感冒時,不要擅自服用上次自己感冒時吃剩的藥。首先是藥品保質期的原因,其次即使是同一個人,每次感冒的原因也不一定相同。
 ⑾勿吃來路不明的草藥或偏方。
 ⑿從醫院拿回來的藥,需放在干燥的地方,以免藥物變質。
 ⒀有些感冒藥含有“可待因、麻黃堿”等成分,不可長期、大量服用,以免導致成癮。
 2 小兒用藥
嬰幼兒由于身體尚未發育成熟,免疫系統還未接觸過各種感冒病毒,因此比較容易感冒,而小兒的用藥劑量和成人也有所不同。所以小兒服藥應特別注意:
 ⑴嚴格按照醫囑或藥品說明書上的劑量給小兒服藥,如說明書上說6~10歲的孩子一天服3次,一次服3顆;3~6歲的孩子一天服兩次,每次服2顆。若你的孩子5歲,則只能按后者的規定服用,千萬不能擅自增加或減少用藥次數和藥量。
 ⑵購買藥品時,不要選用膠囊或顆粒較大的藥品,以免給小兒服用時引起窒息。醫生開的藥
物若比較大顆,可碾碎后再給小兒服用。
 ⑶將買回的藥品放在小兒夠不到的干爽的地方,以免孩子誤食。
 3 孕婦
孕婦感冒時服用任何藥物,均需醫生同意。但仍要特別注意:
 ⑴懷孕初期三個月內,如果隨便服用藥物可能影響胎兒,導致胎兒畸形或孕婦流產。
 ⑵懷孕末期也不能任意服用解熱藥,以免引起子宮收縮,導致流產或早產。
 ⑶孕婦不可食紅花或藥性猛烈的藥,因紅花有活血功效,所以孕婦最好不要自行服用草藥以免影響胎兒及孕婦的健康。
 ⑷目前已知對胎兒會產生不良影響的藥物有:雌激素類、雄激素類、抗癌藥、麻醉藥、口服避孕藥、口服抗凝血藥、口服降糖藥等。
4 老人
 老人不管在腸胃吸收力、肝及腎代謝藥品的能力方面都比年輕人差,感冒時不要隨意到藥店自行買藥,最好是去醫院治療。
 家中若有記憶力不好的老人,家人應特別注意老人的服藥時間、劑量和服藥后的情況,如有癢、腫脹、呼吸困難等癥狀,立即送其到醫院。
服中藥

1 一般人都有“西藥治急癥,中藥養身、治慢性病”的觀念,因此,有人因為服用西藥感覺沒有效果,而想改吃中藥,甚至有人即服用西藥又服用中藥。若中藥與西藥同時服用,應間隔1~2小時,也就是讓胃部排空,以免藥物相互作用。
  2 中藥西藥同時吃或打算停服中西藥前,應告訴醫生,征求醫生的意見。以氣喘患者為例,有些類固醇藥物是不可私自停用的;同樣,高血壓患者也不能任意停用降壓藥。所以,在決定停西藥或打算配合服用中藥前,一定要告訴醫生,以免病情加重或發生意外。
 3 服用中藥病好后,切不可不經醫生同意,隨便推薦給別人吃。因中醫主張對不同體質、不同的疾病發展癥狀來辨證治療,因此,對自己有用的藥對別人不一定有相同的功效,弄不好還可能延誤了別人的治療。
 4 當歸、枸杞等可增強身體免疫力,但有自體免疫系統問題的患者(如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等),應注意不可隨便服用上述藥材。
 5 很多人有病喜歡喝藥酒,但要注意的是,除了藥材的新鮮度(有些泡酒的藥材是發霉的)外,藥酒本身性溫補,不適合高血脂、肝功能不佳的患者,飲用時需多加小心。
 6 服中藥時應以溫開水送服,不能用湯、果汁等。在服用中藥時,不宜吃蘿卜、綠豆湯等。

五、服藥時別不注意劑量

不少病人有個壞習慣,服藥時不看劑量,咳嗽了就喝口藥水,感冒了就吞幾粒藥片。這種習慣很不好。要知道,每種藥物的最適宜劑量范圍,是經過許多專家的反復實踐和研究才最后確定的。劑量過大會引起中毒,劑量過小就發揮不了治療作用。
 通常,我們按照劑量的大小把出現療效的最小劑量稱為“最小有效量”。把人體能夠耐受而不致中毒的最大劑量稱為“極量”,極量是安全用藥的極限。超過極量而引起質變、導致病人中毒或死亡的劑量,分別稱為“中毒量”和“致死量”?!俺S昧俊眲t是對大多數人最適宜的治療效量,它在最小有效量和極量之間。人的個體差異很大,常用量并非對每個人都是最適宜的劑量。有的人對某種藥物特別敏感,而有的人對某種藥物不敏感。這種現象與喝酒時各人對乙醇的耐受程度不一樣相似。所以在家庭用藥時,應根據病人以往的表現,在醫生指導下適當調整劑量。
 藥物常用量是指16—60歲的病人一次平均用藥量,老人、孕婦、兒童及肝腎功能不全者的用藥量要適當減少。在家庭用藥時,必須注意觀察病人服下藥物后的反應,如血壓的高低、心率的快慢以及臉色、表情等,以作為判斷用藥劑量是否安全的依據。

六、家庭用藥十大誤區

  時間錯位:不少人服藥都安排在白天而忽視夜間。按照要求,有的藥一日服兩次,應每隔12小時1次,有的每隔8小時1次??墒遣∪送诰筒蜁r服用,這樣就導致白天血液中藥物濃度過高,而夜間很低,影響療效。
  藥量過大:通常治療量可獲得良好效果,若超量服用可引起中毒,尤其是老人和兒童。隨意加大劑量會十分危險。
 藥量偏小:有人為了預防疾病或害怕藥物毒副作用,認為小劑量比較安全。其實這樣非但無效,反而貽誤病情,甚至可產生耐藥性。
 時斷時續:藥物發揮療效主要取決于它在血液中恒定的濃度。如不按時服藥,達不到有效濃度,就無法控制疾病發展。
 療程不足:藥物治療需要一定的時間,如尿路感染需要7-10天才可治愈。若用藥兩三天,癥狀有所緩解就停藥,可能引發慢性感染。
 當停不停:一般藥物達到預期療效后就應停藥,否則會引起毒副作用如二重感染、依賴性,甚至會蓄積中毒。
 突然停藥:許多慢性疾病需長期堅持用藥控制病情,鞏固療效,如精神病、抑郁癥、高血壓、冠心病等。如停藥應在醫師指導下逐步進行,不要擅自停藥,否則會舊病復發甚至危及生命。
 隨意換藥:藥物顯示療效需要一定時間,如傷寒用藥需3-7日,結核病需半年。如隨意換藥,將使治療復雜化,出了問題也難以找出原因。
 多多益善:兩種藥物聯合使用常可增強療效,但配合不當會產生拮抗作用,以致療效降低,甚至引起毒性反應。
 以病試藥:有人患疑難雜癥久治不愈,屢找偏方、驗方使用。這樣會使不少人病情加重,失去手術時機,病情惡化,難以救治。01.jpg20180617145624602460.jpg20180617150119901990.jpg


文章分類: 健康園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