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鍵康康過大年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18-02-11 15:10 年近了,你的心態可好? 春節臨近,家家戶戶都在準備年貨。大街小巷張燈結彩,喜氣洋洋,人們都期盼著過個闔家團圓的幸福年。然而,也有一些人恐懼過年,感覺被各種情緒壓得透不過氣來。筆者邀請竹溪縣人民醫院太和醫療集團竹溪分院專家就幾個案例展開分析,希望幫您過個不“鬧心”的快樂年。 (1)一頓年夜飯成“導火索” 老隆(化名)是去年6月從新疆某事業單位退休的正處級干部。由于工作關系,以往老隆的年夜飯都是在單位里解決的。今年難得退休了,他想自己主動張羅一頓。某天晚上6點,不等和老伴商量,老隆就在家庭微信群里下了命令:“年三十大家都回來吃飯。” 老隆的大女兒每年年夜飯都在婆家吃,今年也早早決定按部就班。老爸突如其來的“命令”讓她措手不及。“爸,我都答應去婆婆家吃年夜飯了。”大女兒回答。小兒子也在群里表示要晚點到。 這下可好,老隆大發雷霆:“我難得有興致張羅一次,你們就這么不配合啊!”“別以為你在單位是領導,家里也得人人隨你意!”一直沉默的老伴也爆發了,一家人吵得不可開交。老隆覺得自己下不來臺,好幾天一直與家人“冷戰”,胃口變差了,睡眠質量也大大下降。白天,他還時常感到胸悶。起初以為是年紀大了,生了氣心臟不舒服。看了醫生,卻發現心臟并沒什么問題。最后,在醫生的建議下,家人陪著老隆來到了竹溪縣人民醫院太和醫療集團竹溪分院尋求心內科醫生的幫助。 竹溪縣人民醫院太和醫療集團竹溪分院的心內科專家凌剛初步診斷后發現,老隆是比較典型的軀體焦慮引起的情緒不穩定,有輕度的抑郁,需要改善其睡眠,同時做一些認知調整。“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有個適應過程,社會上管這種現象叫‘退休綜合征’。引起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無法從過去的光環和職位帶來的優勢中走出來。”凌剛說,對許多像老隆一樣的人來說,工作是他們的全部,喜怒哀樂都由此而生,與子女的交流和溝通也很少。對老隆來說,最重要的是調整心態,從工作中走出來,用平常心去看待人生的必經階段,多和其他老人交朋友,培養種花養鳥等各種有益身心的興趣,擴大自己的生活圈子。 同時,凌剛也給老隆的家人做了一些疏導。年底是老年人“情緒病”高發季,高頻率、高密度的交流中容易出現不理解、不認同。“老年人的接受能力在減弱,他們更需要一些被‘美化’過的語言,以及輕松的溝通方式。” (2)乖孩子的聚會恐懼 小娟(化名)今年大一,進入大學后的第一個寒假,本該開開心心地過,可是隨著過年日子的臨近,她卻越發不安了。在掙扎了多日后,她終于鼓起勇氣,坐在了心理醫生面前。 “我很緊張,我不想過年。一想到要和親戚吃飯、聚會,還有以前的同學聚會,我就好害怕。我覺得自己沒辦法融入他們,我總覺得他們嫌棄我傻乎乎的……”小娟吐露了心聲,“我現在很怕和同學講話。有時候他們在說的事情我都沒聽說過,又怕他們發現我什么都不懂。”長期的擔心,讓小娟越來越怕和人接觸,學習也受到影響,期末考試竟然出現了一門不及格。再過幾天就要過年了,一想到會遇到很多親戚朋友,小娟整晚睡不著。 原來,小娟從小被爸媽照顧得很好。她也很聽話,上學、興趣班,連吃飯穿衣服,樣樣都聽大人的安排,是典型的“學霸型乖乖女”,還總被別的家長當做榜樣來教育自己的孩子。一直被大家表揚、肯定,小娟就覺得“聽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考上大學后,小娟第一次離家住校,對大學生活的向往和新鮮感讓她開心了一陣子。可沒出一個月,問題就來了。她總覺得自己無法融入同學們的圈子。女孩子間聊的娛樂小八卦什么的,她因為不了解,經常插不上嘴。有時一群人聊天,說到好笑的地方別人都會哈哈大笑,可她不懂“笑點”在哪里,只能跟著傻笑。很多次的尷尬讓小娟越來越不敢開口,總擔心自己什么時候會說錯話或答不上話,甚至開始害怕和同學交往。 “小時候爸爸媽媽說看電視不好,說追星不好,我覺得對,所以很少看。大學前,我也沒和同學們出去活動過,因為爸爸媽媽說不安全。爸爸媽媽說我主要讀好書就行……”在整個心理咨詢過程中,小娟嘴里最多出現的話就是“爸爸媽媽說”。 凌剛表示,小娟的情況屬于社交恐懼癥。這類孩子很多都是從小被父母過度地照顧和保護,單獨和社會人群交往的時間太少。長期的依賴導致他們的自我認知較差,心理年齡偏低,也就是我們口中的“巨嬰”。當“乖孩子”進入大學,發現無法融入周邊同齡人的時候,就會容易自我否定,產生強烈的無助感。凌剛建議小娟多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在和家人、朋友的交往中多發表自己的意見,同時也可以嘗試通過其他途徑認識更多人,不斷提高自我認可度。 (3)“學霸”成了“白眼狼” 還沒放寒假,上高二的小豆豆(化名)已經給自己報滿了各種補習班。這讓原本計劃帶著小豆豆回老家過年的父母犯了愁:過年不就該看看爺爺奶奶,會會親戚們嗎?父母和小豆豆商量了很多次,最后都以小豆豆的憤怒咆哮和“教育”結束。在小豆豆眼里,學習才是第一位,過年、親戚都不重要。 小豆豆從小就被父母教育“學習最重要”,他也很努力,每天除了學校的作業以外,還給自己布置了不少其他學習內容,周末的學習班也排得滿滿的。父母開始很欣慰,覺得孩子以后有出息。這樣的狀態維持了好幾年。漸漸地,父母發現小豆豆好像出了問題。老師說,小豆豆的成績在班級只能算中等水平,有時還會因為校規和老師頂撞。小豆豆的父母也多次找小康交談,小豆豆一點兒沒覺得是自己的問題,反而大發脾氣,數落父母的不是。他甚至還威脅父母,要是阻礙了他的“計劃”,妨礙他的“美好前景”,以后等他們老了,他絕不會照顧他們。小豆豆父母萬萬沒想到,自己多年的教育,讓孩子只記住了“讀書”,卻忘記了親情。萬分苦惱的小豆豆父母找到了心理醫生。 心理專家表示,小豆豆父母這樣的教育方式其實在當今社會很多見,對孩子一味強調讀書的重要性,卻忽略了人格的培育。青少年時期是性格的完善期,教育偏失會使孩子出現性格缺陷。這類孩子往往自身的調整能力不佳,對“度”的把握容易出現問題,甚至還會出現不自信、焦慮、抗拒等表現,人際交往能力也相對較弱。心理專家建議小豆豆,首先要正確認識自己,也要認識到父母的局限,合理看待問題,彌補自身的缺陷。同時也提醒小豆豆的父母,對于孩子的教育要因材施教,針對孩子不同的成長發育階段,選擇相應的教育方式。注重人的完整性,除了學習能力,還應加強意志、品質、心理等方面的培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