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節”健康禮包之 | 竹溪人醫醫生教您全方位預防乳腺癌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22-03-08 14:40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發布了2020年全球最新癌癥負擔數據顯示,乳腺癌取代肺癌,成為全球第一大癌。面對來勢洶洶的乳腺癌,我們該如何分辨自己是不是高危人群?要如何預防?哪種體檢方法最有效?今天,就讓我們跟隨竹溪縣人民醫院(太和醫療集團竹溪分院)普外科、乳腺外科首席專家科主任劉輝一起學習如何預防乳腺癌—— 乳腺癌“喜歡”哪些人? 乳腺癌相關的危險因素可以分為固有因素和可控因素。 固有危險因素是與生俱來的危險因素,主要包括:性別(女性高發)、乳腺癌家族史、月經初潮年齡早、絕經年齡晚等。 可控危險因素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首次足月妊娠大于30歲或大齡不育、移民至乳腺癌更高發的國家、長期抽煙喝酒、高動物脂肪飲食、缺乏運動、肥胖、睡眠不足、長期情緒不良等。某些藥物和治療也會增加乳腺癌的風險,如長期口服避孕藥、圍絕經期雌激素替代治療超過五年、既往乳腺癌或乳腺不典型增生病史、既往胸部放療史等。 健康生活,提早預防 針對乳腺癌的危險因素,我們可以盡早進行預防,總體做到“固有因素加強認知,可控因素加強干預”。 當家族中出現多位乳腺癌患者時,建議盡早開始乳腺定期檢查,密切監測。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與行為模式,進一步降低個體風險。如:保持健康體重,堅持鍛煉,健康飲食,多吃蔬菜和水果等高纖維食物,控制高脂、高糖、高熱量食品攝入;避免熬夜,保持健康心理,舒緩壓力;不抽煙,不酗酒;育齡女性可適當早結婚早生育,盡量延長哺乳時間,最好達到12個月以上。這些措施均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乳腺癌發病的風險。育齡女性盡量避免長期大量口服避孕藥。更年期女性在準備激素替代治療前,需提前評估風險收益比,口服激素治療過程中,需定期檢查乳腺。 定期檢查,早診早治 乳腺癌主要表現為無痛、質硬、邊界不清的腫塊,有時可伴有局部皮膚的改變,如“酒窩征”(由局部皮膚牽拉、皺縮引起)、“橘皮樣改變”(皮膚水腫引起)和可能的乳頭溢液、乳頭乳暈改變、腋窩淋巴結腫大等。 乳腺位置表淺,因此可以通過自檢發現部分病變。乳腺自檢每月一次,育齡女性可在月經來潮后7—10天進行,絕經女性可在每月的固定日期檢查。正常乳腺多有結節感,女性應熟悉自己乳腺平時的狀況,出現任何新的變化,都要引起重視。如觸摸到以前不存在的乳腺腫塊、發現乳頭溢出液體(黃色、紅褐色、咖啡色等)等,都要盡快就醫,避免延誤病情。 還有一些乳腺癌是自檢看不到、摸不到的,建議成年女性要定期體檢。中國人的乳房普遍體積較小,腺體比較致密,和西方國家女性的乳房有一定區別。自2010年起,醫院乳腺外科就結合“女性兩癌篩查活動”進行了多項多年研究,最終得出結論:超聲篩查更適合中國女性。研究表明,40歲以上及35歲以上有高危因素的女性應每年至少進行一次乳房超聲檢查。超聲報告如有異常,需及時就醫。醫生會根據乳腺情況,制定個體化篩查及診療計劃。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乳腺癌的治療效果越來越好。即便查出乳腺癌,只要早期發現并遵醫囑治療,乳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非常高。 提高認知,避免誤區 在積極做好乳腺癌早期預防的同時,我們也應提高對乳腺疾病的認識,避免陷入誤區。 乳腺增生怎么辦? 乳腺增生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從專業角度來講,乳腺增生并不是乳腺“疾病”,而是一種表現,主要反映為乳腺周期性的疼痛或周期性的包塊,可以隨著月經周期、心情以及工作壓力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無需過多處理和擔心。緊張、工作壓力大等也可加重乳腺疼痛。而且這種所謂的乳腺增生,跟乳腺癌沒有直接的聯系,相應的疼痛也不是乳腺癌引起的,因此我們只需緩解緊張情緒,保持良好的心情,沒有必要服用過多藥物。 乳房摸到腫塊,就是乳腺癌? 有乳房腫塊并不一定就是乳腺癌,絕大多數乳房腫塊都是良性的。因此,發現乳房腫塊也不必太過擔心,但需要盡快就醫,聽從專科醫生的意見和建議。 老年人才得乳腺癌? 各個年齡段的人都有罹患乳腺癌風險。目前我國發病率較高的人群集中在45—55歲女性,但近些年也有不斷年輕化的傾向,45歲以下人群乳腺癌患病率逐年增加。所以年輕女性也要注意做好定期篩查,從而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男性不會得乳腺癌? 男性也會得乳腺癌,但相較女性而言發病率極低。 女性的一生,乳房會經歷諸多變化,也面臨各種患病風險。婦女節來臨之際,我們建議所有女性健康生活,定期檢查,遵循適合的乳腺篩查計劃,從而遠離乳腺癌,健康美麗你我她。
|